找到相关内容40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略谈瑜伽菩萨戒的自利与利他

    。这样,菩萨为了利他,而勤修戒定慧的一切自利行为,都能达到自利利他的效果。   《优婆塞戒经》中曾说过:如果菩萨对法财生了贪着之心,这是不能自利者(也不可能很好地利他);若是菩萨令众生受苦恼,而自己却...

    释界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84457195.html
  • 佛家治三毒

    优婆塞戒经》中说: “菩萨若值他人打骂、轻贱、毁訾、恶口、骂詈,是时内心无加报想。菩萨虽作如是忍事,不为现在,但为后利。有善报之,恶则不反。” 菩萨在遭受他人打骂侮辱时,定会忍耐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3159864.html
  • 禅生活的四条要求

    实实在在地在道德上下功夫。比如说在家佛弟子,要好好学习《善生经》、《优婆塞戒经》和《十善业道经》,这几部经讲的道德生活方面的内容操作性极强、极具体,是在家教徒的必读经典,学习这些经典可以提高佛弟子日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74563321.html
  • 持八戒斋一昼夜 中品中生今生成

    佛教故,我来迎汝。行者自见坐莲花上,莲花即合,生于西方极乐世界。在宝池中,经于七日莲花乃敷。花即敷已,开目合掌,赞叹世尊。闻法欢喜,得须陀洹。经半劫已,成阿罗汉。是名中品中生者。”  《优婆塞戒经》八戒...

    见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22367497.html
  • 宗舜法师:宗舜法师谈“太平有象”

    优婆塞戒经·三种菩提品》:“如恒河水,三兽俱渡,兔、马、香象。兔不至底,浮水而过。马或至底,或不至底。象则尽底。”《宗镜录》说:“如香象渡河,步步到底。&...

    宗舜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0168192.html
  • 惜福与布施

    布施,而且你也成为檀那——施主。这在《优婆塞戒经》上说过:「天下之人,谁无贫穷而无身者,如其有身,见他作福,身应往助,欢喜无厌,亦名施主,亦得福德。」  其他法施与无畏施都很重要,但限於时间,姑且从略...

    朱 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3769473.html
  • 喜乐人生

    幸福、快乐的最重要的法宝。   星云大师曾经说:“把快乐分享给别人,又可从别人的快乐中增添自己的快乐。”中国自古就有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”的说法。佛教经典《优婆塞戒经》中也说:“自得安乐,不乐独受。” ...

    香港三德弘法中心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501186828.html
  • 归依三宝的好处

    条,用语体文译述於下:   一、人若归依三宝的话,将来所得的福报之大,大得不可穷尽。譬如有一个宝藏,全国人民,搬运七年,搬之不尽,三归功德,比这还要大到千千万倍。(《优婆塞戒经》,大正二四·一○六三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81089760.html
  • 宋明理学里的佛学成分(上)

    修行,然《优婆塞戒经》盛赞在家学佛者,即因为杂务干扰多反倒精进,实属不易。而学佛者十之八九乃在家居士。   程明道之修养方法与横渠类似,皆在于破除个体之我与全体世界之界限而与天人万物合一。先识仁,再以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20791540.html
  • 答:居士菩萨戒律是什么?

    居士菩萨戒律 六重戒、二十八轻戒录自优婆塞戒经 (凡受菩萨戒,须半月诵此戒本一次,女居士诵时,将文中优婆塞改为优婆夷) 六重戒 一、不杀生 善男子,优婆塞戒,虽为身命,乃至蚁子,悉不应杀。若口教杀,若身自杀,是人即失优婆塞戒,是人尚不能得暖法,况须陀洹、阿那含,是名破戒优婆塞、臭优婆塞、旃陀罗优婆塞、垢优婆塞、结优婆塞,是名初重。 二、不偷盗 优婆塞戒,虽为身命,不得偷盗,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5512594707.html